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精选16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以前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方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行前十位!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但是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向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正因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以前正因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的地步。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十分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正因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这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个性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必须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一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立刻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发奋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2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潜质!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能够从头再来。——刘永好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开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能够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开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能够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群众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以前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开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之后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正因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期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期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期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期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期望集团。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3
怎样创立百度的在回国创业前,李曾供职硅谷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在那里,李彦宏亲历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春风得意以及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惨淡。李彦宏还将自己在美国积累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硅谷商战》。经过大起大落,李彦宏明白:股市上的瞬间成功,很可能是最致命的诱惑,股价的疯狂上涨曾掩盖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在网络股泡沫崩溃后,这些问题又给不少网络科技企业致命一击。
李彦宏在1999年底回国创办百度,那时的他几乎默默无闻。斯时,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狂热到了极点。而怀揣120万美金风险投资的李彦宏,被朋友调侃为像小老板一样神色慌张地在北大校园里张贴招聘广告。招到6名员工后,李彦宏在北大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开张营业。他穿梭在北大校园里,仿佛一位邻家大学生。李彦宏一向寻求将美国的硅谷创业模式和自由it精神移植到中国。在百度,员工穿着随便,没有上班打卡的限制,上班时网上聊天和打游戏被视为正常。李彦宏对员工只有两条禁令:不许带宠物上班,不能够在办公室抽烟。李彦宏嗓音醇和磁性好听,讲话既不高亢也不低沉。
他为人温和内敛、思维缜密,也正正因李对一些事情交代得过于琐碎,员工们私下则戏称之唐僧。李彦宏确与唐僧有几分相似。投资商曾要求李在半年内烧光120万美元,李彦宏却保守地做了一年的预算。当然,这也换来了员工对李彦宏的又一个绰号:抠门老板。但唐僧式的保守让李彦宏和百度抵御了互联网寒流的袭击。正如唐僧坎坷跋涉西天取经的专注一样,即使不被人明白,李彦宏始终对中文搜索技术情有独钟,梦想做属于中国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为了这份痴迷,他甚至砍掉了利润丰厚的彩信业务。我们只做一件事情,这就是中文搜索。李彦宏说。李彦宏喜爱古诗词,取名百度的灵感就取自辛弃疾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百度上市前的路演中,李彦宏对美国听众把这一中国名句做了一个幽默、浪漫且形象的解释:一个痴情的男生千百次地搜寻他的爱人。这位唐僧有敏锐的嗅觉,他注意到:google公司开始凭竞价排行的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其盈利秘笈是:凭借技术领先而以点击量收钱,以域名登记为例,排行在前面,一个点击能够收费5到10美元,注册一个就收100美元。百度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主要向门户网站带给搜索技术服务,按照网站的访问量分成,向门户网站收取费用。李彦宏意识到原有模式只能是为人做嫁衣裳,他欲让百度转
身,做成类似google的搜索门户。但此想法却遭到董事会抵制,2001年在深圳举行的关键会议上,董事们态度坚决地反对李彦宏他们认为李的想法是疯狂、不理智的冒险。外表温和的李彦宏被激怒了。应对众口一词,李毫不怯场,大吵大嚷,指责董事会保守和懦弱,甚至当场怒摔手机。最后,被震惊的董事们勉强同意李的冒险。
2001年10月,百度推出全新商业模式搜索引擎竞价排行。此时,百度一天的点击量寥寥可数。李彦宏深知:百度务必在google的阴影下学会成长。最后,百度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推出了更贴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中文搜索。李的竞价排行方法也立竿见影,竞价排行带来的销售收入直线上升,百度2003年销售额是2002年的5倍,并在2003年实现盈利。
进入2005年,百度收入持续增长,在中国国内互联网的市场占有率为44.7%。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华尔街投资者的追捧,并最终在纳斯达克引起轰动。在纳斯达克引起轰动后,李彦宏遇到新的挑战:华尔街分析师质疑百度股价;全球五大唱片巨头起诉百度在音乐搜索方面侵权;网络上的反百度联盟仍然不依不饶;竞争对手的拥趸也指责李彦宏在竞争中使阴招。这时候,google的创始人佩吉和布林也开始向李彦宏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愿望,并在百度第三次融资时购买了2.6%的百度股权。事实上,google依然具有卷土重来的强大实力,百度在纳斯达克发行股票后,google还以颜色再次配股融资40亿美元。在google虎视眈眈之下,李彦宏务必带领百度学会如何更好地应战和成长,温文尔雅的李一向拒绝被收购。将会继续持续独立发展。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4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说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理解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能够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向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向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说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之后正因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掉,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下。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开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到达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方法,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这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下,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5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正因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向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正因前面没有路可走,因此选取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能够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能够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之后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因此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户外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之后正因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留意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但是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之后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务必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之后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6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正因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发奋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正因你看见身边的人每一天持续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务必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必须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应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刻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发奋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正因你看见身边的人每一天持续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最之后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正因业务关联,李嘉诚一向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7
25年前,月工资90元的徐州人张爱民,因为自己的一句承诺,拿出1000元资助萍水之交的浙江青田小伙孙胜荣创业,没多长时间,为各自生活打拼的两人失去了联系。25年后,事业成功的孙胜荣历经波折,找到了张爱民,赠房报恩被拒绝后,拿出了1千多万元在徐州开了一个酒庄,交由张爱民打理。连日来,这个现实版知恩图报的动人故事在网络上传播,引发网友们大量关注。
25年前,徐州大哥掏1年工资帮浙江小伙创业
孙胜荣是浙江青田人,1987年,年仅15岁的他就踏上社会谋生。因为年龄太小,他先投奔到在徐州开理发店哥哥处,当了一名洗头工。
张爱民是理发店的常客,每次光顾时,经常由孙胜荣给他洗头。当年张爱民24岁,很快就跟孙胜荣熟识并成为朋友,两人经常没事一起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没过多久,孙胜荣决定离开徐州,独自回温州打工,临行前,他还专门找到张爱民告别。
大哥助人只为一句承诺
也许两人注定有缘。又过了几个月,在温州出差的张爱民居然在街头偶遇了孙胜荣。在饭桌上,孙胜荣的言语中透露着打工的种种不顺,张爱民心头一热,当时就许下承诺:“来徐州吧,我来帮你。”
几天之后,孙胜荣买了一张火车票,只带了几件随身衣物,真的出现在张爱民面前。当时孙胜荣对此行没有把握,因为他哥哥理发店已经关门,人也离开了徐州。在这个城市里,他是举目无亲,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句“来徐州吧,我来帮你”的承诺。
彼时,张爱民刚刚获得了一份正式工作——一家阀门厂的业务员。张爱民见到了孙胜荣之后,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取出了1000元送到对方手里,当时,张爱民的月工资是90元。他还帮孙胜荣在市区租下门面房,买了开理发店所需的沙发和工具。
创业初期,孙胜荣唯一的依靠就是张爱民。因为没钱雇人,孙要独自一个人支撑起生意。在忙的时候,他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张爱民就利用放工时间,从厂里食堂打包饭菜,送到店里。“他的勤奋让我很感动,我把他当成弟弟去支持和照顾他。”张爱民回忆。
小弟后来西班牙“发了家”
孙胜荣在徐州的创业不温不火,很快他又决定关闭理发店,入伍参军。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为各自生活打拼的两人很快失去了联络。
退伍之后,孙胜荣像周围很多拥有精彩履历的浙江同乡一样,历经生活的波折。从一开始在浙江打拼,再远赴西班牙打工。从最初的餐馆服务生、街头小贩做起,慢慢进入当地小商品经营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并成为西班牙知名侨领。
尽管一直在为事业奔波,孙胜荣从没有忘记徐州的大哥张爱民。可是,张爱民经历了多次搬家,又没有其他联络手段,想要取得联系变得越来越难。2008年,孙胜荣只身来到徐州,可是如今的市区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他连当年开理发店的路段都很难找到。茫茫人海中,孙胜荣大海捞针一般,到处打听张爱民的住址,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
25年后,小弟掏千万开酒庄让大哥打理
2010年,孙胜荣利用回国进货机会,再次只身来到徐州,这一次,他虽然找到了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可是仍然没有任何关于张爱民的消息。
三次来徐州找恩人终如愿
2012年7月份,孙胜荣第三次来到徐州。这次他给自己安排出足够的时间,他选择了地毯式寻找的方法。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一户一户地问。一次,他听说“张爱民”住在某幢楼的7楼,心头一热赶过去,结果却是再一次失望。
屡经挫折的孙胜荣,最后想到了求助警方。根据他提供的名字和年龄,徐州公安部门从户籍数据库里找到了140多个“张爱民”。经过仔细辨认,孙胜荣最终确定了最相似的一个,可没想到,张爱民早已不住这里。在警方都已经放弃,孙胜荣买好回程票的情况下,一名民警偶然再次拨打了一个资料上的电话,这一次对方接通了,经过资料核实,正是孙胜荣期盼了20多年的张大哥的声音!
这对萍水兄弟的相逢,感动了在场很多人。在酒店门口,分别了20多年的两人同时认出了对方,紧紧相拥。孙胜荣流下了眼泪,只是喃喃地重复着:“爱民哥,可把你找到了……”很多旁边的人当时就大呼,“真像在拍电视剧”。当天晚上,两人整整聊了一夜……
想赠房产被拒绝
今年51岁的张爱民此前在徐州一家机械厂上班,因为单位效益不佳,2011年他买断了工龄下岗。此后,他和朋友在市区经营一个小门市部,“我的生活很平凡,经济条件谈不上太好,但能自给自足”。当孙胜荣提出想馈赠两套房产时,张爱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
可是,孙胜荣一直惦记着如何回报当年的“一饭之恩”,很快,他再次提出,想在徐州开一家酒庄,利用他在西班牙的业务通道,主营红酒、橄榄油等产品。孙胜荣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他负责投资,由张爱民主要负责经营。“他的想法打动了我,我能够凭自己努力,一起合作干好这个项目”,张爱民说,这个酒庄由孙胜荣投资了1千多万元,委托他作为董事长,全权打理。
孙胜荣说,他没有想过借着酒庄盈利,做这个投资不光是因为相信张爱民的为人,更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兄弟两人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有了一份可以共同打拼的事业。
现如今,兄弟俩除了谈生意,更多时间在谈友情。
自从投资酒庄以后,孙胜荣来到徐州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不过两人除了谈酒庄生意外,更多的还是情感交流。有一次,张爱民不小心扭了腰,卧床不能动,都是由孙胜荣抱着去上厕所的。去年春节、中秋节,两人都是带着各自家人,在徐州摆开大桌,一起过节。“我们真的是萍水相逢,彼此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他就是我一辈子的大哥。”孙胜荣这样告诉记者。如今,经过两年的经营,兄弟俩的酒庄红红火火。
最有意义的回报 不是真金是真情
当年1000元助人,如今得到1000万的回报,乍一看,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但幸好,这个故事的韵味远不止1000和1000万这两个数字这么简单。25年前,张爱民工资只有90元,1000元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而他毫不犹豫就把这1000元给了一无所有的浙江小伙孙胜荣,可以说,这是丝毫不计回报的救人于急难。后来,张爱民下岗了,当年的小伙孙胜荣却发达了。很显然,孙胜荣非常希望能回报老大哥,起初,孙胜荣想馈赠两套房产给张爱民,张爱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这样的回报让张爱民有些无所适从。
用成百上千倍的财物回报助人者当年的付出,小伙真心可鉴。但是,大哥的拒绝告诉他,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义伸援手,并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是真心希望对方同样获得人生的成功。当受助者回报以真情,这是助人者最大的慰藉。
所以我们这个故事的最后才有了投资一千多万的酒庄,孙胜荣说,从不想借酒庄盈利,而是希望酒庄成为兄弟俩感情的纽带,让大哥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这种充满情感的回报,才让张爱民欣然接受。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8
高中毕业后,他怀揣着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独自来到了南方一个陌生的大都市。从火车站里出来,他抬起头仰望着天空,前途一片渺茫,可是不管前方的路有多坎坷,他都必须毅然地走下去。本来这个时候他是应该站在大学门口才对,那年高考他曾以超出本科分数线七十分的佳绩被国内的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只因为拿不起高昂的学费,他不得不远离心中向往已久的象牙塔而走上打工之路,但是对于自己的命运,他却从来都不怨天尤人。
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小山区,踏上火车的时候父亲拿着一沓厚厚的人民币告诉他说:“小春,这是亲戚邻居那里凑来的,够你用上一阵子的,到了外面找点事做,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家里已经……”,坐在火车上,看着父亲忧郁的眼神,看着母亲满脸的泪水,他的心都碎了。快要下火车的时候,他把钱拿出来数了半天,除去车费正好还剩下二百元整,全是些一元两元或者十元的零碎票子,这也就是他日后的救命钱了。
在当今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都市里,恐怕连大学生想要找份像样的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又何况他是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呢?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他开始注意沿途大街小巷中的一些广告招牌,他相信这里面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事实却并不完全像他想像的那样,几天下来,他仍是一无所获,他也曾联系上了几个雇主,可人家说早就已经招满了人。
为了省钱,他常露宿街头,甚至会去吃一些别人仍进垃圾箱里的残羹充饥,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漂泊在外的悲惨,他无法想像那些沦落街头的乞丐流浪汉们过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以前常在书本里学到也常听别人说到“金钱不是万能的”,“富人未必就会比穷人活得幸福”,“有些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可他此刻却深深地感到他唯一需要的就是金钱,对,除了钱他什么都不需要。
白天,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穿行于繁华都市的人群中;夜晚,他一个人躲在黑暗中哭泣,没有人可怜他,也没有人同情他,现实是残酷的。还好总算天无绝人之路,已经是身无分文的他在饿了两天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上了一名送水工。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开始了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早晨,他从极度的疲倦中爬起;深夜,他强忍着浑身的剧痛睡去。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他从老板那里得到了四百元的报酬,当接过四张崭新的人民币时,他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的喜悦,他想起了此时此刻正在山沟中苦苦挣扎的双亲,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家庭来说,这点钱是根本无法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他决定去寻求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坚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只要付出心血总会有回报,即使不上大学他也照样可以有所作为。
有志者,事竟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给别人送过奶,在工厂里扛过麻袋,擦过皮鞋,清理过下水道,甚至同时兼做过几个工作,最后,他当上了一名送报员,负责为别人送报纸、书刊、信件之类的东西。就他个人而言,他是喜欢这个工作的,因为他可以抽空从中学到点知识,他是一个太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籍他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切感。独在异乡,他是孤单的,远离轻浮的人群,他并不空虚,他说有书作伴就不会有孤独。重新读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时,他又别有一番感受,这种极大的精神抚慰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斗志。
忽然有一天,他有了一个非分的想法,“总看别人的书,何不自己也写点东西出来呢?”,于是,他试探着再次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他顿时激动万分,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挥笔成文,道出了心中的酸甜苦辣,就这样他的第一篇文章诞生了,他怀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把它投了出去。两个月后,他的文章被刊登在了一家报纸上,同时他也收到了来自报社的八百元稿酬。初次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与送水工、送奶工相比,他觉得当个作家倒更适合自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开始走文学创作之路。
他专心研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在吸取别人精华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他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精辟的话语,引起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共鸣,很快地他就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面对自己的成功,他并没有满足,他想只写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他要写几本书出来,当一个真正的`作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心中那不灭的信念。就这样,他白天出去为人做事,晚上一个人静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苦思冥想,直至深夜,他的耐性和毅力大得惊人,他几乎每天都是在疯狂地工作,他休息的时间很少。
终于,在不久的将来,他一部巨著的问世,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在市场上几百万册图书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一夜间他倍受万人瞩目。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获得了成功时,他说:“成功是一个秘密,因为它是你在别人吃饭、逛街、打牌、聊天或者睡觉的时候进行的,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而你仍然疯狂地工作的结果,是一直地在钻时间的空隙,所以也就很少会有人知道你是如何成功的,面对你的成功,他们只有迷惑”。
在谈到对书的感受时他又说:“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使迷途者知返,使有志者奋发,给浮躁者以宁静,给孤独者以寄托。书,它是一种精神享受”。至此,一个连学费都交不起的高中生一跃成了国内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成了文学界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成功者都有着令人羡慕的背景,都过着人人神往般的生活,殊不知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鲜为人知的磨难后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在成功者的背后不是幸福,是坎坷;不是充实,是累,是艰辛。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9
陈天桥结婚5年,而他们的孩子———盛大网络也5岁了。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陈天桥深有同感。他始终觉得太太的支持是盛大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每年年底公司员工大会时,陈天桥的第一杯酒都是敬给妻子的,感谢她对公司的贡献。直到今天,陈天桥也没有想过要淡化家族色彩。“我不认为家族企业有什么不好,当初软银4000万美金投资盛大时,还觉得盛大这种家族企业团结,效率高。”谈到妻子,他坦言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结婚时妻子没披婚纱、没摆酒席,然后就匆匆开始创业。
3年时间资产过亿的陈天桥,是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的优秀生。雒芊芊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两个人婚后的第一桶金来自炒股票。
1999年,集资了50万人民币后,两人毅然下海。
雒芊芊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在公司中甘为幕后英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个漂亮、贤淑的河北女孩,是陈天桥事业中最得力的伙伴。雒芊芊随和,不爱张扬,这对说起话就滔滔不绝、很有激情的陈天桥来说性格上正好互补。
在盛大的诸多新闻发布会中,记者唯一一次见到她是在盛大从软银成功融资那次。作为参与整个融资过程的重要一员,芊芊那天除了陪软银这些新投资人,几乎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后经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融资获得成功很大部分也得益于雒芊芊扎实的金融知识和缜密的思维。
了解他们夫妻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一个绝好的“黄金组合”,不光男才女貌,彼此对事业的执着创造出了巨大财富。平常陈天桥忙于外交,要参加各种谈判。而芊芊负责打理公司内部管理,员工年纪都比较轻,很多人将她当做自己的朋友。公司内部都习惯叫她芊芊。员工的生日,员工准备生小孩或者有出国念头,陈天桥也都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董事长如此细心,据说是和芊芊的提醒有关。
公司一天收入最高时达上百万元。陈天桥说,他会偶尔在子夜醒来时暗问自己“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
陈天桥从小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主流人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直到今天,坐在财富榜上的陈天桥仍然与这个目标有着距离,并且距离有越来越远的趋势。
从小要当主流人物
1973年,陈天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觉得这个大胖小子有出息,加之陈天桥的父母在当时已经离开了山村,在城里工作,于是给他取名天桥,意为陈家登天的桥梁。
陈天桥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在东坑坪生活了不久,母亲就把陈天桥接到城关镇上幼儿园,陈离开东坑坪小村,在新昌大佛寺脚下度过了童年。
至今,陈天桥对东坑坪有着某种特别的感情,这里毕竟有他的根。陈的婶婶告诉记者,去年清明节,百忙中的陈天桥从上海赶回小山村,看望爷爷奶奶。
在新昌城关时,陈天桥经常回老家澄潭。有一次回去,陈天桥看见有两只大公鸡在争斗,便蹲在路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公鸡们精疲力竭不想再斗了,演员和观众才郁郁而散。
回到城关,陈天桥迅速写了一篇观后感,并给了老师。城关南明小学的蒋惠球老师是陈天桥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看了文章后觉得很精彩,就把文章寄到《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并发表了。
但在新昌中学的档案室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王力红老师给陈天桥的操行评语中,有一条说道:“作为班委,对集体活动却不热心。”
“我后来看出来,陈天桥当时是很想当班长的。他小学时候就是少先队大队长,上了初中却只当了个班级生活委员,他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小孩子难免闹情绪,所以故意对班级活动不那么热心。”王校长解释说。
好学生和网络游戏
1990年,18岁的陈天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陈天桥不仅是学习尖子,也是社会活动的热心分子,他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得到了校内外的公认。陈成了“复旦大学1990届经济系的传奇人物”。
大学一年级,陈天桥埋头读书,全系成绩排第一名;大二,陈天桥被上海市教委和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大三,21岁的陈天桥就修满了学分,以上海市惟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这在复旦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踏入社会的陈天桥进入了上海陆家嘴集团。
从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直到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安德的秘书,在四年时间,陈天桥自称学会了三件事:一件是好事,一件是坏事,还有一件“不好也不坏”。
好事是年轻的陈天桥学会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陈天桥没有留洋或者海外求学的经历,曾经有人问他是不是“海归派”,他回答“不是”,又问他是不是“土鳖派”,他回答“也不是”——陈天桥觉得自己比海归派更熟悉中国国情和地区市场,而与本土成长的经理人相比,自己的个性更加独立,更加讲求冒险和创新。
不好不坏的事是陈天桥比一般人更早接触到互联网。十年以前,在陆家嘴集团里,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为何物时,总裁办公室里就已能24小时上网。老总不在的时候,陈天桥就喜欢在互联网上混。
人在网上飘,学会玩游戏是早晚的事情。“玩网络游戏”一开始是件坏事。陈天桥太喜欢游戏了。仅靠办公室偷玩一下实在不过瘾,他干脆买台电脑回家。每到周末,他必玩得个天昏地暗。
这还不够,每逢节假日,他必定呼朋唤友,来家里一起“操练”,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据说,他曾一连打了七天七夜的游戏没合眼。
1998年,组织上要安排王安德去浦东新区做分管经济的副区长。王安德对陈天桥许诺,如果他选择投身仕途,他有可能成为全上海最年轻有为的区长秘书,前途不可限量。但陈天桥婉言谢绝了:“谢谢您,但那不是我的理想。”
离开陆家嘴,陈天桥来到一家证券公司,担任总裁办公室主任。呆在证券公司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陈天桥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跳出国营单位的陈天桥明白了自己的事业要靠自己去打拼。在证券公司工作,面对滚滚财富,他暗暗下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
在证券公司期间,陈天桥碰到了一位聪明能干的女性,这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现在是盛大公司副总裁——雒芊芊。认识雒芊芊并暗恋了4个月后,陈天桥开始大胆进攻,“1999年7月跟芊芊开始恋爱的,9月我们就结了婚”,“在证券公司,最大的收益就是‘骗’到手一个老婆。”开心的时候,陈天桥会这样说。
第一次创业很平庸在证券公司娶了老婆,又在股票市场上挣了一些钱,这时候陈天桥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太太雒芊芊一起出国;(创业 )另外就是在国内找个稳定的工作,过小日子。但陈天桥做了第三种选择,自己创业。
1999年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一个年份。当时的互联网模式就是建立一家网站,然后去赢取风险投资。弟当时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陈氏兄弟一个熟悉互联网,一个熟悉资本市场,就想到了创建网站。
“直觉告诉我互联网是非常有前途的。”陈天桥回忆说。“但以往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一个公司要赢利需要的是资金流和物流,而物流是比资金流更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话线不能代替物流与配送,只有数码娱乐产品比如卡通、游戏才可以通过电话线来传输。”陈天桥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1999年11月,陈天桥听说中华网在寻找可投资的小网站,认为机会来了。经过物色,陈选中了当时由复旦的几个学生为主建立的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气。陈天桥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让他们将这个社区改得更加吸引人。而他则去联系中华网。
谈妥之后,陈天桥迅速注册了一个资本为50万元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招了20几个人,开始运作stame.com.公司成立的初衷并不是要成为大型的门户网站,而是想另辟蹊径,成为中国最大的图形化虚拟社区。
这个社区建设在当时很有特色,不但有白天、黑夜之分,而且每一个社区中的用户都不能不劳而获,饿了就需要种地,然后再把收获的东西做成食品卖钱,而只有拥有钱才能在社区内生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的互动社区。这种思路是那时的许多网站所共有的,大家就是在比,看谁先能最快找到投资。
靠着在证券公司和政府机构工作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陈天桥的运作下,很快,这个stame.com和中华网的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1999年12月,中华网CEO叶克勇与陈天桥见面,“stame.com我要定了,你带上签好的合同来见我。”这样,陈天桥在2000年1月拿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得到的是相当于它总浏览量30%的
投资拿到了,但中华网认为,仅凭虚拟社区还不足以带来更高的浏览量,因此他们要求盛大改变经营方向。“面对投资方的意愿,我们很迷茫,最后提出了一鱼四吃的做法。”陈天桥曾经向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条鱼可以分为头、身子、尾巴和鳍,然后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娱乐产业中围绕着一个品牌——樱桃小丸子,可以运作有关她的动画、书籍、游戏,甚至服装等诸多周边产业。因此我们决定不做游戏社区,而做动画网站,这样既可以带来投资方所需要的浏览量,又不会离网络游戏社区很遥远。”
利用这笔资金,盛大购买了黑猫警长的版权,还办起了多期的卡通杂志,并陆续拿到为奥迪、飘柔等大牌厂商做网上动画广告的单子,此时的盛大一个月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2000年下半年,互联网的泡沫开始破灭,形势急转直下。还没有等到网站盈亏平衡,网络业便开始走上下坡路,这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上海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危机,陈天桥开始反思盛大网络卡通的发展模式。“围绕一个品牌做动画卡通,是一个投入期长、回报期也长的过程。成功了就可以赚七八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钱,失败了就一无所有。”
2001年5月,中华网投资盛大的300万美元中还有100万美元没有到账,这时候中华网对盛大提出质疑。陈天桥的大卡通战略即游戏+杂志+Flash广告被迫删改,公司的员工从50人裁减到20人,所有非游戏部门的队伍被全部清除。
为了继续事业,陈天桥决定放弃网络动画,但是下一步的着眼点在哪里,他自己其实也很迷茫。正好此时韩国游戏开发商WemadeEntertainment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推广自己开发的网络游戏“传奇”。Wemade最先找到上海市动画协会,动画协会也不知道网络游戏是干吗的,于是把韩国厂商推荐给了陈天桥。
陈天桥拿到游戏,自己先动手玩玩。按照默认设置,他连接到韩国服务器上,可他看不懂韩文。他又连接到《传奇》意大利服务器,玩起了英文版。尽管网速很慢,并且陈天桥还是认为“传奇”包装很差劲,但还是觉得其内核相当不错。玩到后来,陈天桥欲罢不能了。
陈天桥向中华网请示运营“传奇”,《传奇》先期要交30万美元的安装费。陈天桥希望中华网将剩余的100万美金拿来用。中华网不同意,陈天桥却坚持要做网络游戏,双方“拗断”。最终陈天桥拿回了公司所有的股份,并且仍然保留了至少30万美元拿到了《传奇》的代理。
盛大神话中华网撤出了,《传奇》的代理也谈下来了,陈天桥的公司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传奇”上线两个月的测试期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口,当时所有人都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果在测试期内不能吸引足够的玩家,就不能收费运营,那么盛大就不会有新的收入,公司就面临着倒闭。
运行网络游戏,需要很多的服务器,而此时的陈天桥根本没有钱来添置服务器。陈天桥拿着与韩国Wemade、Actoz公司签订的合约,彬彬有礼地找到浪潮、戴尔等服务器厂商,告诉他们,我们要运作韩国人的游戏,申请试用机器两个月。服务器厂商一看的确是国际正规合同,小伙子年纪轻轻来头不小,恐怕是潜在大客户,于是就同意了。
然后陈天桥又拿着服务器的单子,以同样的方式与中国电信谈:“浪潮、戴尔都给我提供服务器,我们需要很大的带宽运营游戏。”电信马上会意,给了测试期免费的带宽试用。陈天桥压上了全部的信誉,从2001年9月,盛大开始了两个月的游戏测试期。
2001年11月,传奇游戏开始收费,仅仅一个月,《传奇》的投资就已完全收回。盛大活了,陈天桥的财富传奇就这样开始。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0
看门也要看得跟别人不一样
1995年,郑耀南20岁,那时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郑耀南从福建老家带了500块钱,跑到深圳。只有中专毕业的他,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沃尔玛中国总部做保安,看门。
即使看门,他也要做看门人里面最优秀的。他会留心记住每一个进出的人的名字,见面时能直接叫出来。由于他的聪明,几个月后,他从总部大门的保安调到卖场做保安。对别人来说,这不过是换个地方看门。对郑耀南来说,却是他人生一个很大的转变。
在卖场做保安的时候,他用心观察学习,研究消费者买东西的心理,研究销售员是怎样把东西推销出去的,研究超市是怎么管理商品的。当他知道一瓶小小的化妆品可以卖到300块的时候,他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坚决改行做了销售。两年后,他辞职创业,凭借自己手头的2万多元,开了第一家化妆品店。一年后就开到了8家。
日子似乎过得不错。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卖文胸的小摊,一件10元的内衣,一小时营业额竟然卖了差不多1000元!他又坐不住了,创办了都市丽人风内衣公司,也就是现在都市丽人的前身。
郑耀南的成功,与他身上这股钻研劲分不开。如今郑耀南每年至少上课40天,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每天晚上写日记。他身上随时带着一个本子,跟别人聊天时发现有用的点子就记下来。见过郑耀南的人都说,他说话非常有水平,谁能想到他竟然只有中专毕业呢!这都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郑耀南一直相信四个字:天道酬勤。这也是他给创业者的最大经验。
他的扩张策略:逆势抄底
郑耀南做事颇有李嘉诚的风范,他的扩张策略就是逆势抄底。到2013年底,都市丽人终端销售额接近60亿,门店数量超过5800家。其实,他最重要的扩张时机就是两次。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期间。那时铺位成本低,郑耀南借机从十几家门店扩张到50家。
第二次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郑耀南发现国内市场并没有真的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收购成本却低了很多。那一年,他只用原来一半的价钱就买了厂房,还收购了几家企业。
他的开店策略:抓四个要点
开店本来就不容易,把店开成功更难。郑耀南总结了开店成功的四个要点:一是选址,二是货品管理,三是店长和员工管理,四是有效的开店指导。
选址,郑耀南的秘诀是开到社区、商业街、大学城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他很少打广告,每个店本身就是广告。
货品管理上,他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做调研,制定相应的货品供应计划和营销计划。这也源于他一次失败的经历,当年他将广东的经验直接复制到湖南,却发现当地消费者并不买账,原来两个地方顾客对货品的选择和购买习惯很不一样。现在,通过联网系统,他在总部已经可以掌握全国每个店的销售情况,从而判断出不同地方消费者的偏好。
郑耀南还有一整套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比如一个店到底配几个员工,可以利润最大化。
他的发展策略:轻资产重设计
都市丽人原来是一家产销一体的企业,现在,郑耀南已经向“轻资产”的方向转型了。他逐步剥离制造环节,把工厂逐步卖掉了,将资源投入到研发设计等领域。目前东莞公司生产的产品,都是用在研发上的。
每一年,郑耀南的公司都要研发1000多款新品。在郑耀南看来,好的设计和好的品牌才能卖钱。他的目标,是将都市丽人打造成内衣界的耐克,蝶变成品牌运营商和中国商业零售领导企业。
他的创新绝招:好创意奖100万
郑耀南在创新上很有一套。除了充分用好自己的设计师,他还很重视来自一线的意见。都市丽人在2008年就成立了创新委员会,拿出30万到100万,奖励员工的一个创意。
有一次郑耀南巡店,有员工向他建议,能不能在店铺卖男士用品,因为很多女顾客到店里来都会问起。郑耀南一听,当即就找了部门调研,确实有90%的男士内裤内衣袜子都是女士购买。最终敲定,每个都市丽人的门店都有10%的男性用品。这个创新的作法为公司增加了10%的利润,当初提建议的员工也得到了重奖。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1
2014年05月18日,快递巨头顺丰速运已正式在全国铺开名为“嘿客”的便利店,首批共518家,从而大举杀入国内火热的O2O市场,这一模式将对国内电商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批开业的顺丰“嘿客”总计518家,除青海、西藏以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覆盖。“嘿客”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与传统实体店不同的是,顺丰“嘿客”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顾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选择包罗万象的各类服务,其模式与英国最大的O2O电商Argos十分相似。“嘿客”除试穿试用的样品外,店内不设库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预计将对多行业实体店均产生冲击。
商业界激烈残酷、然而日新月异的过招,已经不由得人们不去认识低调的王卫了——顺丰快递的神秘掌门人。王卫创业18年未接受任何采访,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寻他;他低调不张扬,但却令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一睹真容。他不引入战略投资,但却令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合作机会。
顺丰不打算上市,但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50万元只为和它的掌门人王卫共进一顿晚餐。顺丰曾与电子商务保持距离,但王卫却令马云两次相约并称为最佩服的人。顺丰快递,是仅次于EMS的全国第二大快递企业。王卫便是缔造这个“快递王国”的掌门人。在电商与物流矛盾重重的当下,有人说:给你3年30亿元,你也砸不出一个新的顺丰。
王卫,在外人看来似乎过于神秘。“有一次,国家邮政局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一位行业报主编说。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看似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花3.5亿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壹周刊》记者的注意。
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分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终于拍到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0亿元~50亿元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
1993年,王卫仅22岁,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顺德做印染,这时珠三角区域常常会需要香港的货物。看到这一商机的王卫做起了码头捎货的“快递”。机会多了,顺丰就此诞生。
原始资金是王卫向父亲借款的10万元,王卫用这笔钱在香港太子兰街租赁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公司。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以合作和代理的方式开始了“快递王国”的蓝图扩张。
在快递行业发展之初,规模的扩张,网点的建设是所有快递公司“占领地盘”的实质。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在这样疯狂的扩张下,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王卫信佛,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摆有6尊佛像,就连他的企业管理也渗透着佛学理论。但他像一个矛盾的化身一般,在享受着佛学带给他的平静之外,越野车和极限自行车运动DOWNHILL也是他的心头所好。
这样喜欢冒险的性格在其创立顺丰的历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998年,顺丰在订立下差异化管理目标后,开始强势爆发,但这一不可控性的发展模式为这个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王卫曾提到:“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
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王卫从1999年开始了大力的收权行为。有传言,王卫曾经因此被香港社会追杀。直到现在,如若有人有幸遇上王卫,会发现这个穿戴极其平凡的中年男人身边常常会有4-6个彪形大汉相伴左右。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企业总部。
恰巧在2003年,为日后顺丰江山奠定地位的契机出现。这一年,“非典”肆虐,王卫将眼光瞄准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领域,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的协议,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并完成了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约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为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直到最近几年,顺丰董事长王卫才在媒体吉光片羽的专访中露出一些端倪,王卫有段最知名的话说:“我信佛,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
“所以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所以,作为企业的老板,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可以说,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
“员工是因,企业是果”
王卫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在最近成为商业媒体上广传的内容:“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顺丰的基层管理者是需要承受很多压力的。这也对这个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管理者,要非常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和我们所面对的就业群体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都是天生的,而且,公司在发展,我们也不能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所以我们必须从公司层面来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比如我们正在努力将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更加清晰化,并配套设置相对应的技能培训,然后建包传授给基层管理者,包括教会他们如何驾轻就熟地工作,如何服务好一、二线员工和客户,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我们配套的管理工具,并将这些知识发挥到价值最大化。”
“随着我们对每个管理岗位需求了解的清晰化,一些相对应的认证和课程会出台。到时,只要你具备了晋升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学习相对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关的管理资格认证。当你达到了岗位发展所需要的业绩之后,公司将通过绩效面谈,考核你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结合这三方面,并根据内部不记名投票考评来衡量你是否符合你所申请的管理岗位要求。在顺丰,个人的成长是不靠关系的,自己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员工是因,企业是果,又有员工们成长了企业才能够成长,而在员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最好的员工最快地成长。”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2
苹果出世
1955年2月24日,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心狠无情的在美国旧金山一家餐馆打工的父亲与潇洒派的酒吧管理员的母亲无情地遗弃了。幸运的是,一对好心的夫妻收留了这位可怜的私生子。
虽然是养子,但养父母却对他很好,如同亲子。学生时代的乔布斯聪明、顽皮,肆无忌惮,常常喜欢别出心裁地搞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不过,他的学习成绩倒是十分出众。
当时,乔布斯就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 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就在一次聚会中,乔 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在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见面。沃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8年后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乔布斯
19岁那年,刚念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突发奇想,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没过多久,年轻而不安分的他又对佛学产生了兴趣,连 工作也不要了,飘洋过海去印度追随大法师修行练功。这次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有学成佛,路上还吃尽苦头。他只好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安定下来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沃兹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 卖的都是商用的,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制造个人电脑必需就是微处理器,可是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还不出 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个人不灰心,仍继续寻找,终于在1976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英特 尔公司的8080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只要20美元。
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6502微处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 安装在上面,通过接口将微处理机与键盘、视频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电脑就装好了。乔布斯的朋友都被震动了,但他们都没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 东西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会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精明的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所在。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 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 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而他们的自制电脑则被顺理成章地追认为“苹果 I号”电脑了。
黯然离开
一个偶然的机遇给“苹果”公司带来了转机。1976年7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罗·特雷尔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 为“苹果”机大有前途,决意冒一次风险——订购50台整机,但要求一个月内交货,乔布斯喜出望外,立即签约,拍板成交,这可是做成的第一笔“大生意”。
50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良好的开始,“苹果”公司名声大振。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乔布斯和沃兹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小资本根本不 足以应付这急速的发展。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大约是在1976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此,他们分头去找资金支 持,包括沃兹就职的公司惠普,但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市场。
机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百万富翁马尔库拉慕名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训练有素的电气工程师,且十分擅长 推销工作,被人们称为推销奇才。由于在股票生意上发了财,他很早就选择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的新产品,马尔库拉决心重操旧业,帮助他们把公司 大张旗鼓地办起来。他主动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商业计划,给他们贷款69万美元,将自己的命运与两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有了马尔库拉这样行家里手的指导,有了 这笔巨资,“苹果”公司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 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 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当然是排名第一。
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由于乔布斯经营 理念与当时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同,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出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 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于1985年4月经由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乔布斯几次想夺回权力均未成功,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 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
接着,他开始推出了新的电脑。1998年,iMac背负着苹果公司的希望,凝结着员工的汗水,寄托着乔布斯振兴苹果的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它 是一个全新的电脑,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装,一扫电脑灰褐色的千篇一律的单调,似太空时代的产物,加上发光的鼠标,以及1299美元的价格标 签,令人赏心悦目……不愧是苹果设计,标新立异,非同凡响。为了宣传,乔布斯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变成了iMac的广告文案 I think, therefore iMac!由此成了广告业的经典案例。
新产品重新点燃了苹果机拥戴者们的希望。三年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的东西出现了,iMac成了当年最热门的话题。1998年12月,iMac荣获《时代》杂志“1998最佳电脑”称号,并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业设计”第三名。
接着,1999年乔布斯又推出了第二代iMac,有着红、黄、蓝、绿、紫五种水果颜色的款式供选择,一面市就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1999年7 月推出的外形蓝黄相间,像漂亮玩具一样的笔记本电脑iBook在市场上迅即受到用户追捧。iBook融合了iMac独特的时尚风格、最新无线网络功能与苹 果电脑在便携电脑领域的全部优势,是专为家庭和学校用户设计的“可移动iMac”。1999年10月iBook夺得“美国消费类便携电脑”市场第一名,还 在《时代》杂志举行的“1999年度世界之最”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设计奖”。
终成奇迹
1997年,乔布斯被评为“最成功的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认同了此观点。甚至连当初将乔布斯挤出苹果公司的斯卡利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苹果的逆转不是骗局,乔布斯干得绝对出色。苹果又开始回到原来的轨道。”
乔布斯成为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他总是给人以不断地惊喜,无论是开始还是后来,他天才的电脑天赋;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绝妙 的创意脑筋;伟大的目标;处变不惊的领导风范筑就了苹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他的崇敬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雇员甚至对外面的人说: 我为乔布斯工作!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3
8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随便走过一条小巷,总能听到“铮—铮—铮”的弹棉花的声音;也常能看见修鞋的小铺子里,鞋匠们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鞋。各式发廊里的橱窗上,贴着正在流行的发型图样,青年男女操持着略带浙西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你进去理发。
那时无论是弹棉花、修皮鞋,还是开发廊,总逃不过“温州”二字。二十年后,他们早已走出了手工作坊时代,创出的业绩让中国以至世界刮目相看。
最新的统计,仅在昆明经商创业的温州人就有6万人,创办的数千家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百亿元。在美国的温州人已有23万,据不完全统计,仅曼哈顿至少有56家温州人经营的礼品批发商店。温州购房团的“炒房旋风”更是从国内开始席卷纽约地产市场……
无疑,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群体。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用“很有意思”来形容温州人现象。
三个“M”和一个“I”成就了温州人的商业理念。
从商,温州人是成功的。用王春光的话来说,“他们一开始没有资本,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却能够成群地影响着一个城市。”
“有美国学者,用三个‘M’和一个‘I’来总结温州人成功的原因。”他说。
所谓的三个“M”指的是大众模仿和创造性(mass initia-tivess)、流动性(mobility)和市场(markets),而‘I’是指空隙(in-terstices)。王春光解释到,这是说温州人很早就走出温州到了各地,并且进入了市场。当别人还没有市场意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各地的市场上奋力打拼了。尽管那时候他们经营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鞋、服装等商品,但是当其他人开始参与市场,他们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市场经验。“这是一种空隙,温州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差。”
“温州人善于模仿。”王春光把模仿称为是另一种创新。让温州人做一件产品,一开始他们模仿、“抄袭”、“复制”人家,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创自己的名牌。很多温州人在外面经营的时候,观察市场、观察新的产品。一旦市场上有新产品,他们很快就开始制造,“而当时知识产权的概念并没有深入到人们的理念当中。”
善于利用地缘关系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
在王春光看来,美国学者的3个“M”和1个“I”并不能囊括温州人成功的所有原因。
“他漏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温州人的成功,还有一个‘S’。”王春光如是说。他提出的这个“S”就是“social net-work”,即社会网络。
在中国,像过去温州那样教育水平低、贫穷的地方有很多,可是为什么偏偏温州人就能够“闯”出来?“这个原因就是能产生群体效应的社会关系网。”
社会网络使得很多温州人借助地缘关系和环环相扣的信任,在白手起家的时候通过相互之间的借贷,凑到了“第一桶金”。“第一桶金”是来之不易的,它必须依托于足够的信任。王春光分析认为,这种信任切入到了社会关系中,并与社会关系相互促进。“社会关系对于维持相互之间的信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样是这种社会网络,使得“什么生意赚钱”、“哪里有做这种生意的机会”等等市场信息能够在这群温州人之间相互传递;而他们关注的市场,往往突破了一个城市,“他们能够知道北京、天津、广州,甚至国外市场的信息。就是通过这种社会网络去收集。”
温州商人总是一团团、一群群地出现,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在哪一个行业。
正如王春光所说,一个陌生的城市,当出现了第一个“闯生意”的温州人,那么,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随后,这个城市的这个行业便会有一群温州人。
温州人都想自己做老板,努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
也许,温州人永远都不甘心打工。王春光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法国的一段见闻。
“一次,出差到法国,几名法国学者告诉我,对于温州人,有一点尤其令他们佩服———那就是吃苦的精神。这些温州人来了,什么技术都没有,甚至连法语都不懂。就凭着那种勤劳、孜孜不倦地干活、赚钱,不断积累财富。攒够了‘第一桶金’他们就自己开店,他们都觉得自己要当老板,不甘心打工。就这样,他们竟然在法国能够成为百万元、千万元富翁。”
“我问过一个在法国的温州人:‘你怎么问路?’‘这样———这样———这样!’那个温州人一边说一边比划。”
说到这里,本是温州人的王春光也爽朗地笑了。
温州人的足迹遍布天下。这也给了他们种种生存本领和技巧。王春光认为,温州人善于流动。而只有流动,才能够碰到机会,才可以创造机会。“流动中,会跟不同的人交往,会有不同的经历。可能是流动一百次;但是,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就成了。”
突然想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名言。温州人该是时刻都在准备着吧。
温州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努力了解社会情况。
王春光是一个上过温州人当的温州人。1986年,一双“漂亮的”温州皮鞋在一周后就彻底退出了职业生涯。
“当时整个市场并不是有序的。(温州人)没有技术,自己无法发明出一种产品。这种情况下,怎么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最大的收益?就想到假冒。”
“温州人从经验教训中发现,经商需要诚信,吸引消费者,就必须提高质量和服务。”这是一次要彻底改变人们成见的困难转型。温州人开始了诚实生产、诚实交易,再创品牌。王春光看来,那时的温州人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去完成这样的转型。
他告诉记者,今天的温州人影响着他人,也在改造着自己。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了解着社会的情况。
提起下一代的温州人,王春光颇为自信。
“温州人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文的。年轻的温州人,要是都能继承父辈的创业精神、吃苦精神、市场拼搏精神并提高自身素质的话,温州的持续发展没有问题。”
那么,“温州模式”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之路呢?
“完全模仿肯定成功不了。”王春光表示,“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温州走这条路,有很多机遇。这些机遇并不是会重复出现的。”
据他介绍,温州自古有着商业传统。早在唐朝时期温州就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在温州,“仕农工商皆平等”。这些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不过他同时认为,从温州人身上至少可以获得些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社会网络。温州的发展模式,是“民间主导”的。凭借社会网络,可以较好地实现一些民间机制,如民间借贷和互助。
“温州模式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把民间力量发掘出来,整个地方就能够发展起来。中国每个地方的社会关系都存在,这需要挖掘。”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4
近日,在阜南县举办的成功人士座谈会上,一位手拄拐杖的中年妇女特别引人注目。她叫李花,因幼小患脑膜炎后遗症而落下了右腿残疾。
但她不向命运低头,身残志坚,从10斤米起家,日日积累,年年奋斗,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她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的民营企业———安徽省阜南县膨化食品有限公司。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家住阜南县王化镇的李花刚刚结婚,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自幼残疾不能干重活的李花看到农村的孩子都喜欢吃米花,只有小学文化的她便萌生了卖米花赚钱养家糊口的念头。于是,她开始养鸡养鸭,靠卖鸡蛋、鸭蛋换来十块、八块钱,买来十几斤米,到别人那里炸了米花,回来之后粘上糖,分成小包装,用个小筐挎着到人多的地方叫卖。后来,李花有了儿子,但她仍坚持每天卖20—30斤的米花糖和爆米花,经常起早摸黑地带着孩子去附近的王化、万沟集市上叫卖。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花在阜南县城一小附近租赁了一间小房,蜗居在那仅有10多平米的房间里,一干又是二三年。赚了一点钱后,为扩大再经营,她从阜阳买来一台爆米机器,自己边生产边销售。后来,她又买了一台加工机器,开始生产各种膨化食品,业务量越来越大。过了几年,李花在阜南县城租了一家很大的院子,让全家人都来生产,她个人去跑销售。李花带着生产的样品,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和许多销售网点签单。第一次不收钱,先代卖,代卖三次以后,才收钱。许多经营户看她是个实实在在的女人,腿又有残疾,都是在她第二次上门的时候就把钱付了。
诚信待客加上苦心经营,李花的生意越做越活,利润越翻越多,现在她的销售网点已不拘泥于阜阳市的辖区县,慢慢地走出阜阳,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去年,为更新设备,她一下子买了3台中型机器,一台大型机器,扩大场地700多平方米,增建厂房30多间,招进工人近200名,彻底告别了过去小打小闹的日子,步步向现代化民营企业的目标迈进。前不久,她又投资30多万元购进两辆大货车,一辆私家车,专门给各个网点送货上门。
"我成功的秘诀是不向命运低头,从点点滴滴做起",李花微笑着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5
1998年,先后通过法律专科、本科自学考试的黄华,在生意遭遇沉重打击后,抱着提高管理能力的想法,自费到四川经济管理学院读MBA研修班。
一次在饭桌上,同桌的川大老师无意中说到,现在考研的学生很多,但成都只有一家培训班,而且都是本地大学的老师,如果北大、清华的老师肯来上课,肯定报名上课的人更多。
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当时我一下就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商机。"随后,黄华在校园观察:很多同学为考研在教室里熬通宵。不少同学也说,考研前的苦读效果并不好,有时劳累过度反而会影响发挥。
同时,她又打听到,当时重庆、成都还没有一家正规和权威的考研培训学校。为了得名师点拨,不少同学不远千里到北京参加各种培训,路费、报名费、食宿等开销起码要四五千元。
如将北京的名师请到重庆搞培训,既免去了学生舟车劳顿之苦,又能从中找到商机,岂不一举两得。多年生意场上的磨练,让黄华下决心挖掘这座金矿。
四次登门请名师
两个月后研修班毕业了,黄华开始着手筹备考研班。她很清楚,考研班成功与否,就看能否请来北京名师。在北京朋友的帮助下,她找到中国原考研命题组组长杨树先。
黄华称,之所以一来就从重量级人物入手,并不是盲目乱撞,因为她打听到,杨树先曾在重庆一中读过书,也算半个重庆老乡,老乡见面再怎么也得给个说话的机会吧。再说,杨树先如能出马,考研班就有号召力了。
说归说,资金实力均不济、连北京都未到过的山妹子,要想请动教育界的名人也绝非易事。
1999年1月的北京天寒地冻,一下火车,黄华直奔杨树先家。不料吃了闭门羹—对黄华贸然来访,杨教授似乎并不欢迎,甚至连门都没让她进。相信金石为开的黄华冒着鹅毛大雪在杨教授家外等候着。半小时后,被打动的杨教授终于将黄华请进屋,但拒绝了黄华的邀请。
虽然首次登门失败,但黄华却看到了希望,"杨教授虽拒绝了我,但从短暂的接触中我感到,他和他夫人的心都很善良。"于是,黄华打算以"曲线救国"方式再请杨教授出山。
第二次登门时,她求杨教授夫人帮忙说服杨教授。此招立竿见影。到第三次登门,杨教授的态度转变了,口头答应考虑一下。到黄华第四次登门时,终于打动了杨教授—答应了黄华的邀请。
有了名师助阵,办考研班的事变得顺利起来,以杨树先为主的专家团队很快搭建完成,并与北大达成师资共享的合作。办考研班头年赚了40万
黄华回到重庆就开始寻找办学地点,她找到重师并达成联合办学协议。1999年2月,黄华的考研学校正式成立。从筹备到开业,仅用了1个月。黄华给学校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点金学校,意为经名师点拨,对学员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如果说请名师以及与大学谈合作,这些过程都算顺利,那么,考研学校开张后能否顺利运行,才是对这个年仅23岁的女孩考验的开始。在当时的重庆市场上,已有好几家考研培训学校,办学资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次招生,黄华印了三万份海报,在市内各高校以及公共宣传栏张贴。忙了近一个星期,才把海报张贴完。不料,他们前脚贴上,后脚就有人上前撕海报。甚至还有一次,黄华在一个公共宣传栏里张贴海报时,还受到威胁。黄华鼓励自己和员工们:不要怕,我们是合法经营。同时与各高校保卫处联系,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同时,为打开局面、树立品牌,黄华请杨树先教授来渝作了一次关于考研考前复习的讲座,让重庆学生与名师面对面。"讲座地点设在重师,开讲那天,只能容纳600多人的重师电影院,一下子就来了1000多人,过道里、走廊上站满了想考研的学生。"黄华回忆,而在7月1日正式开班时,一天就有200多人报名,每人培训费300元,总计6万多元。当年暑期班,黄华一共招了1200多人,收到的学费近40万元。
考研学校发展全国连锁
一炮走红后,第二年,点金学校的培训点迅速从重师扩展到重大、西师、西农,并在成都设了分部。培训内容也从单纯的考研培训发展到GRE、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考补习。
为了做大培训蛋糕,黄华开始以连锁加盟方式,将学校推向全国。"我们出师资、品牌、管理模式和提供信息,对方出资金和场地。"如今,点金连锁学校已在山东、上海、河南等省市落地。当初学校启动时黄华东拼西凑投入的2万元,两年后,学校收入猛增至500万元。当年的农村打工妹真正成了百万富翁。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篇16
王鹏的家在河北邯郸,他和来自山西朔州的唐文龙都是海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2006级学生,新生军训时王鹏和比自己大两岁的唐文龙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都喜欢打篮球,玩桌球,爱好非常相似,我把唐文龙当成大哥。”
唐文龙随后选择了油画方向,王鹏选择了雕塑与陶艺方向,但是他们除了学习之外,都有在大学期间干点什么的想法。
唐文龙和王鹏在大一开始就想了很多种经营项目,而两个人都喜欢打桌球,唐文龙的球技尤其很好,两人商量决定开一家桌球吧。可因为两人家庭条件都非常一般,没有足够的本钱,他们只能长期慢慢筹备。
2007年年底,王鹏和唐文龙缩衣节食,终于筹集了1万元。两人去海口长堤路买了7张球桌,在学校附近的板桥路租了一个店面,开起了桌球吧。
每天只吃一餐 一个月不知肉味
“以前只看到别人做生意赚钱,却不知道其中的辛苦,等自己试过了,发现根本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王鹏和唐文 龙怕家里担心,并没有说在海口开桌球吧。
刚开始创业时,他们租了一个近200平米的店面。由于一开始客人不多,而每月房租、水电费、维护设备费等近三四千元的开支让两人不得不再次勒紧裤腰带,省吃简用,减少日常生活开支。王鹏和唐文龙曾经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尝到肉味。“又要忙生意又要上课,店里不能没有人,常常每天只吃一顿饭,饿了就嚼块饼干。”
后来,来桌球吧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每桌每小时收费6元,除去房租、水电费等日常开支外,能有几千元收入。虽然如此,王鹏和唐文龙依然不敢乱花钱。
后来,原来桌球吧所在的楼房要整体装修,王鹏和唐文龙不得不另选店面。搬新店时,为了节省费用,店面的新招牌,是两人自己买漆喷的。桌球吧的广告都是他俩和同学们一起,自己用电脑设计后喷绘。
第一次创业 锻炼比赚钱更重要
在新店的布置中,他俩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美术特长。王鹏利用雕塑余料,自己制作了一张精致的木桌,他告诉记者,这种桌子要是在市场上买,至少也要100元。
王鹏告诉记者,作为学生,他们始终把学业放在第一位。经营桌球吧并不影响学业,平时他俩采取的是轮班制,尽量排空有课时间,当遇上两人都有课时,他们就会提前贴出告示,暂停营业。
王鹏说,在海南读书的这两年多时间,他们都深深地爱上了海南这块热土。他告诉记者,大一暑假,王鹏和唐文龙以及另外两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三亚游玩,途经定安、琼中、屯昌和五指山等地,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沿途的村民们都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指路,三天后他们骑车到了三亚。“我们亲身感觉到了海南风景的美丽,海南人民的热情。”王鹏说,他和唐文龙都喜欢海南。王鹏和唐文龙告诉记者,在经营桌球吧之后,他们还打算开一个大超市。“但无论开什么店,我们都会珍惜第一次创业的经历,赚多少钱是次要的,锻炼自己积累经验这才是我们的目的。”